一、雷达币的前世今生
起源与早期发展(2014年-2017年)
雷达币前身为Vpal(V宝币),2014年由美国雷达实验室(实际为虚构主体)推出,宣称基于区块链技术,对标瑞波币(Ripple)和比特币。其核心机制通过发展下线获取“推广算力”,鼓励用户拉人头形成金字塔结构,收益依赖新增用户资金,具有明显传销特征。
运营模式:用户需购买Vpal币激活账户,并通过发展下线获得额外收益。宣传中承诺高额年化收益率(如60%以上),吸引大量中老年投资者参与。
技术争议:被曝盗用瑞波币源代码,缺乏原创性,项目方通过包装“美国鹰眼基金”等虚假背书提升可信度。
更名与持续暴雷(2017年-2023年)
2017年Vpal更名为“雷达币”,宣称升级为RTXP协议(瑞波技术的变种),并推出“镭达钱包”“雷达支付”等产品,但实际仍依赖原有传销模式。
暴雷事件:2019年江苏警方查处雷达币传销活动,定性其为非法集资。此后平台多次关停,用户无法提现,涉及资金超千亿元,会员人数达千万级。
市场表现:2023年雷达币市值跌至历史最低点(约100万美元),社交媒体关注度锐减,团队无明确技术规划,应用场景几近停滞。
法律定性与社会影响
中国官方多次明确雷达币为“新型货币传销骗局”,其交易平台被永久关闭,运营主体吊销营业执照。
投资者损失惨重,部分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追讨资金,但收效甚微。
二、雷达币是否会“再开网”?
现状与监管环境
平台关闭:雷达币官方网站及交易平台已被永久关停,运营团队失联,无合法主体支撑后续运营。
政策打压:中国对虚拟货币监管趋严,明确禁止非法集资与传销行为。2024年最新消息显示,雷达币被列入重点打击对象,恢复运营可能性极低。
市场与技术困境
信任崩塌:雷达币因长期传销运作,市场信誉完全丧失,投资者普遍撤离,无新资金注入。
技术缺陷: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技术团队未公开路线图,且核心代码依赖抄袭,无创新能力。
未来可能性分析
重新开网概率:几乎为零。现有法律框架下,任何以雷达币名义重启的平台均属非法,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变种风险:需警惕不法分子以“雷达币升级版”等名义进行二次诈骗,但本质仍为资金盘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