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年9月),代币发行融资在中国被明确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公告指出,此类行为本质是“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在中国境内发行代币属于违法行为。
1. 金融风险防控:代币发行常被用于绕过监管的资本运作,可能引发市场泡沫、资金链断裂等系统性风险。
2. 保护投资者权益:许多代币项目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投资者易遭受财产损失。
3. 维护货币主权:中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人民币)的直接兑换或交易,防止虚拟货币冲击国家货币政策。
根据《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及后续监管文件,虚拟货币在中国不被视为合法财产。即使个人持有或交易虚拟货币,相关行为也不受法律保护。例如,若因虚拟货币交易产生纠纷,司法机关通常不会支持将其作为合法财产权益进行裁决。
截至2025年,中国对虚拟货币领域的监管持续高压:
- 禁止境内交易所:2017年起已清退所有国内虚拟货币交易所,打击地下交易。
- 严打挖矿活动:多地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切断电力支持。
- 刑事追责:涉及代币发行的组织者可能面临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等刑事指控。
请勿参与任何形式的代币发行或交易! 监管部门曾明确表示,任何承诺高回报的代币项目极可能是骗局。若发现相关活动,可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渠道提供线索,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政策文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的公告,代币发行融资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主要因其易引发非法集资、诈骗、市场操纵等风险,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政府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明确禁止此类活动。
2017年9月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是核心依据。该文件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属于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此类活动。
代币(如虚拟货币相关代币)被全面禁止,因其涉及融资和金融风险;而代币券(如商业场所的消费凭证)虽也被严格监管,但属于特定场景下的替代支付工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发行代币券若扰乱货币流通,最高可处20万元罚款,但其与虚拟货币性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