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美国商务部依据《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正式对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药品与药品成分的进口启动国家安全调查。此举被广泛解读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延续性动作。
根据公告,调查范围覆盖传统芯片至尖端制程芯片的全品类进口,包括制造设备及含相关部件的电子产品;药品领域则涉及成品药、仿制药、原料药(API)等全产业链。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本质是为后续可能加征关税铺路,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倒逼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
美国在芯片设计领域(如高通、英伟达)占据优势,但制造环节高度依赖台积电等亚洲供应链。尽管拜登政府已通过《芯片法案》提供数百亿美元补贴吸引投资,但本土产能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其传统制程芯片代工成本仅为国际水平的1/10,这对美国企业极具吸引力。若美国对“非本土流片”芯片加征关税,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企业困境:苹果、高通等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需在利润与合规间权衡;
- 市场动荡:深圳华强北等贸易市场已出现芯片库存波动,部分型号价格因政策预期剧烈震荡;
- 技术割裂:中美芯片产业链进一步脱钩,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性受冲击。
美国制药业对华依赖显著,80%的原料药(API)需从中国进口。例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基础药品的关键成分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商。若实施关税,美国药企可能面临:
- 成本转嫁:药品终端售价或上涨,加剧通胀压力;
- 替代难度:短期内难以找到同等规模、质量的替代供应商;
- 政治博弈:中国可能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牛肉)反制加税,打击特朗普核心票仓的农业州利益。
回溯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其结果充满讽刺:
- 得不偿失:2018-2020年对华加征关税仅增收300亿美元,但联邦政府为补贴农民支出285亿美元,最终净收益不足5%;
- 产业反噬:美国芯片企业为避免关税,加速将订单转移至中国代工厂,导致本土产能空心化加剧。
当前调查若重蹈覆辙,或再次陷入“损人不利己”困局。例如,若对中国API加税,美国药企可能被迫将生产线迁至东南亚,而非本土,进一步削弱制造业回流效果。
面对压力,中国正通过“技术突破+市场多元化”双轨应对:
- 芯片领域:中芯国际等企业加速成熟制程扩产,国产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40%;
- 药品领域:推动API绿色生产标准,吸引全球药企在华设厂以规避关税风险;
- 规则博弈:采用“流片地”认定原产地,与美国“最大价值地”原则形成制度对抗,为企业提供政策套利空间。
此次调查或成为全球产业格局的分水岭:
- 短期:半导体与药品价格波动加剧,企业供应链调整成本攀升;
- 中期:区域化供应链加速形成,东盟或成中美争夺的“第三极”;
- 长期: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原产地认定、技术出口管制等议题将成谈判焦点。
小编建议:美国的232调查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试图重塑本国产业竞争力,又可能因全球分工的深度嵌入而自食其果。在技术无国界与地缘政治冲突的拉锯中,唯有开放合作才能避免“脱钩”陷阱,这需要中美双方展现更大的战略智慧。
美国商务部启动此次调查依据《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核心目的是以“国家安全”为由评估关键商品进口的影响。根据知识库信息,美国在芯片制造和药品原料(如活性药物成分API)上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芯片设计虽领先(如高通、英伟达),但制造环节严重依赖台湾地区,而药品API近半数从中国进口。通过调查,美国意图减少供应链对外依赖,推动本土产能(如《芯片法案》激励),并为后续加征关税或限制进口铺路。
半导体方面,美国调查覆盖从传统到尖端芯片的全品类进口,可能引发全球产业链震荡。例如,若对台积电等亚洲制造商加征关税,可能导致芯片价格上涨或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但美国短期内难以填补制造能力缺口。药品领域,美国依赖中国供应约40%的API,若实施关税或限制,可能导致药品短缺或成本上升。此外,全球分工紧密的特性使单边政策难以实现“绝对安全”,可能加剧贸易摩擦。
中国采取“双线脱身”策略:一是供应链多元化,如扩大东南亚、欧洲等地的芯片制造合作(参考中芯国际在新加坡的投资);二是推动国产替代,加速本土半导体制造技术突破(如28nm以上制程扩产)和药品API自主生产。同时,中国可能通过WTO等渠道申诉美国单边措施,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谈判,削弱美国政策的全球影响。此外,中国也在优化国内医药产业政策,提升原料药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