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资料显示,原名为比特儿的加密货币交易所Gate.io于2023年周年庆期间正式启用中文名“大门”。这一更名动作延续了其出海后“Gate”(门)的隐喻,标志着品牌从早期草根交易平台向全球化Web3基础设施的战略跃迁。老币圈用户回忆,2013年成立的比特儿曾是国内首批加密交易所之一,2017年因监管调整出海后更名为Gate.io,此次中文名升级可视作对品牌初心的传承与拓展。
根据Gate.io官方表述,“大门”承载三重含义:开放——打破地域与身份限制的交易环境;公平——坚持去中心化核心价值;创新——持续探索NFT、DeFi等新赛道。这种定位与币安、OKX等头部交易所形成差异化,后者分别以“全球化”“开放金融”为中文名锚点。值得注意的是,该名称巧妙规避了当前国内监管敏感词,符合加密行业出海企业的合规诉求。
此次更名折射出加密交易所对中文市场的争夺白热化。Cointelegraph中文报道指出,主流交易所均已完成中文名布局:Binance→币安、Huobi→火币、OKCoin→OKX,而Gate.io的“大门”试图通过文化意象强化记忆点。行业观察者分析,中文命名已成为Web3品牌建设的关键战役——既需传递技术愿景,又要规避政策风险,更要在全球2亿中文用户中建立情感连接。
在百度知道等平台,老用户对“大门”之名表现出复杂情感。部分资深玩家感慨:“从比特儿到大门,见证了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的过程。”但也有人质疑:“改名能否解决上币费高、流动性不足的老问题?”这提示品牌升级需匹配产品创新,正如php中文网分析所言,此次更名实质是Gate从“交易工具”向“Web3入口”转型的宣言,后续在链上钱包、DeFi聚合等领域的布局值得持续关注。
截至2025年4月,Gate.io已上线超过3000种加密资产,24小时交易量稳居全球前十。其CEO Lin Lin在最新采访中透露,中文品牌升级只是战略第一步,未来将联合波场等公链打造“一站式Web3服务平台”。可以预见,在合规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大门”这一意象或将重新定义用户对加密交易所的认知边界。
Gate.io此次更名“大门”,主要源于品牌战略升级与全球化布局需求。其前身是国内的比特儿交易所,出海后英文名已使用多年,但中文名长期未统一。此次更名既为强化品牌辨识度,也呼应其“连接全球加密世界”的定位,同时适应中文市场对本土化名称的偏好(如币安、OKX等竞品均有专属中文名)。
“大门”寓意开放、公平与创新。其一,象征为用户打开更广阔的加密货币交易与Web3生态入口;其二,强调平台打破地域、身份限制的包容性;其三,呼应Gate.io从传统交易平台向综合性Web3基础设施的转型,如文档4所述,致力于构建开放、互联的加密世界桥梁。
改名标志着Gate从单一交易场景向Web3生态全面拓展。根据文档5,其战略重心包括:
1. 技术驱动:强化底层技术支持,布局DeFi、NFT、Layer2等赛道;
2. 生态开放:通过开发者工具、孵化器等降低Web3参与门槛;
3. 用户场景延伸:从交易向钱包、借贷、跨链服务等多元化场景渗透。
此举旨在摆脱“交易所”标签,打造覆盖全链条的加密经济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