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DO项目由三位核心创始人共同发起,团队背景多元且技术实力突出。根据公开资料,创始人包括:
- Radar Bear(雷明达):CEO兼联合创始人,前DDEX智能合约工程师,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项目,后肄业投身区块链领域。
- Qi Wang(王琦):联合创始人,具体技术背景未完全公开,但在项目早期技术架构设计中扮演关键角色。
- Diane Dai(戴安娜):联合创始人,主导社区运营与生态合作,曾参与DODO种子轮融资的策划。
作为公众认知度最高的创始人,雷明达的履历颇具亮点:
- 学术与技术沉淀:尽管未完成博士学位,其物理学背景为其在算法设计与链上系统优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 行业经验积累:曾参与DDEX(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的智能合约开发,后加入创新工场担任算法实习生,这段经历为其后来创立DODO奠定了技术基础。
- 战略眼光:主导DODO与Chainlink等头部协议的合作,如其在2023年接受采访时所言:“DODO始终选择与顶尖技术伙伴共进,Chainlink的预言机解决方案正是推动链上流动性革命的关键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DODO创始团队在信息披露上保持谨慎:
- 匿名开发团队:项目文档中提到存在一个匿名开发团队,负责底层协议的持续迭代,这一设定既保护了成员隐私,也增强了社区对技术中立性的信任。
- 社区驱动文化:Diane Dai在2020年接受采访时强调:“DODO的愿景是打造‘一亿人的数字货币创业板’,创始团队的角色是搭建舞台,而生态繁荣需要所有人参与。”
团队的执行力体现在项目启动阶段:
- 种子轮融资:2020年8月,DODO以6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启动,由Framework Ventures领投,这笔资金迅速用于AMM(自动做市商)算法的优化,使其在DeFi浪潮中抢占先机。
- 技术差异化:通过引入“主动做市商”模式,DODO在竞争激烈的DEX赛道中脱颖而出,这一创新被雷明达称为“让专业做市商与散户共享流动性红利”。
尽管团队技术能力受认可,DODO也面临行业共性挑战:
- 市场波动风险:作为DeFi项目,其代币DODO(总供应量10亿枚)价格易受加密市场周期影响。
- 监管不确定性:创始人在公开场合极少提及合规策略,这可能成为长期发展的潜在隐患。
正如雷明达在2021年接受网易采访时所说:“我们不做短期投机的工具,而是希望为加密世界构建更高效的基础设施。” 这份愿景是否能持续驱动团队突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仍是DODO故事的重要注脚。
(注:本文数据基于公开信息整合,截至2025年4月。)
DODO的创始人包括以下核心成员:
- 雷明达(Radar Bear):担任CEO,曾是DDEX智能合约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肄业,主导技术开发与战略规划。
- Diane Dai(戴安娜):联合创始人之一,负责生态合作与社区运营,与匿名团队共同创立DODO。
- Qi Wang(王琦):联合创始人,参与协议设计与产品落地。
雷明达是DODO的核心技术领导者,其背景包括:
- 曾在创新工场担任算法实习生,后专注于区块链领域。
- 参与DDEX(早期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智能合约开发,积累了DeFi技术经验。
- 从学术转向创业,带领团队开发DODO的AMM(自动做市商)算法及流动性协议,并投资孵化项目如everFinance。
DODO于2020年成立,由雷明达、Diane Dai及匿名开发团队共同发起。
- 技术定位:旨在解决传统DEX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推出“智能流动性协议”,支持动态调整流动性池。
- 早期融资:2020年通过种子轮融资获得60万美元,由Framework Ventures领投,资金用于协议开发与市场拓展。
- 市场表现:上线首年即成为以太坊DEX市场份额前3%的参与者,并扩展至币安智能链(BSC)等多条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