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币(Litecoin)的创始人李启威(Charlie Lee)堪称加密货币领域的“技术理想主义者”。这位1980年出生于美国的韩裔计算机科学家,凭借对技术的敏锐洞察,从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双料硕士的学术殿堂,走向了区块链创新的前沿。2011年,当比特币(Bitcoin)刚崭露头角时,李启威并未满足于“旁观者”身份。他在一次采访中曾坦言:“我想要创造一种更快、更轻便的比特币替代方案,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
2011年10月,李启威与IRC技术论坛上的5名开发者共同启动了莱特币项目。这个看似“草根”的团队,却以技术突破了加密货币史。
与比特币采用SHA-256算法不同,莱特币选择了scrypt算法,这一设计使普通矿工无需昂贵的ASIC矿机即可参与挖矿,降低了准入门槛。此外,莱特币将区块生成时间从比特币的10分钟缩短至2.5分钟,交易确认速度提升4倍,却仍保持了与比特币相似的安全架构。这种“改良策略”让莱特币迅速成为“比特币之子”,市值一度稳居全球前三。
李启威的贡献远不止于代码层面。他主导成立了莱特币基金会,推动技术迭代与合规化发展。2017年,他力推莱特币接入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实现小额即时交易;次年更公开宣布抛售全部莱特币持仓,以消除社区对其个人利益的质疑。这一“自我割席”的举动,被加密货币社区称为“史上最具公信力的创始人行为”。
李启威的决策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13年,他主导的Fairbix项目因算法漏洞迅速失败,却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区块链技术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与效率间寻找平衡。这种“失败者思维”反而成为莱特币成功的关键。
如今,尽管已淡出一线开发,李启威仍活跃于社交媒体,以“技术布道者”身份参与行业讨论。他常在推特分享技术见解,甚至曾幽默回应“莱特币是否过时”的质疑:“比特币是黄金,莱特币就是白银——而白银从未退出历史舞台。”
人性化视角
这位MIT高材生的办公室曾贴着“Don’t Be Evil”标语,如今他的座右铭变为“Build for the long term(着眼长远构建)”。在2023年接受采访时,他透露自己每天仍会查看莱特币区块浏览器,笑着说:“看着交易像心跳般跳动,总让我想起那个在IRC熬夜改代码的夜晚。”
数据与荣誉
- 技术里程碑:截至2025年,莱特币已处理超2亿笔交易,闪电网络集成使其日交易量峰值突破500万美元。
- 创始人现状:李启威现为风险投资机构Variant Fund合伙人,专注区块链早期项目孵化。
从实验室到交易所,李启威用代码与信念证明:真正的技术创新,往往始于对“更好可能”的执着追问。
莱特币的创始人是李启威(Charlie Lee),美籍华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主修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他于2011年基于比特币代码开发了莱特币,将其定位为“数字白银”,与比特币形成互补。
李启威1999年获得MIT硕士学历,曾就职于Google、Kiko等公司,并担任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的技术总监。他主导了莱特币的技术升级(如闪电网络),并成立莱特币基金会推动生态发展。其父母为上海人,本人出生在象牙海岸,后在美国长大,是比特币中国CEO李启元的弟弟。
1. 算法差异:比特币使用SHA-256算法,莱特币采用scrypt算法,后者曾降低中心化矿场早期垄断风险。
2. 区块时间:莱特币区块生成速度更快(约2.5分钟/区块),比特币为10分钟。
3. 总量设计:莱特币总供应量为8400万枚,是比特币(2100万枚)的4倍,定位更偏向“小额快速交易”。
4. 技术迭代:莱特币率先测试比特币的升级方案(如隔离见证、闪电网络),被视为“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