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K币作为基于Solana生态的Meme币,已建立明确的销毁制度。项目方通过两种方式推动代币通缩:一是官方主动销毁,例如团队销毁自有代币;二是开放用户自主销毁通道,允许社区成员通过特定功能自行操作。这种双重机制既强化了供应量控制,也提升了用户参与感。
- 5%总供应量销毁:2024年9月,Bonk Inu开发者一次性销毁5万亿枚BONK,占初始总量的5%。此举直接清空了团队持有的全部代币储备,向市场传递“去中心化”决心。
- 万亿级生态销毁:2024年圣诞前夕,项目方启动销毁计划,从生态应用中移除1万亿枚BONK。据OKX数据显示,此类大规模销毁往往伴随币价波动,例如当时BONK创下0.000052568 USDT的历史新高,24小时涨幅达33.4%。
注: 以上销毁记录均未新增供应量,验证了BONK“零增发”承诺(php中文网)。
项目团队开发了用户友好型销毁工具,持有者可通过官方界面输入销毁数量,完成链上操作。这一设计将通缩权力下放至社区,例如部分投资者会选择在特定节点(如节日或价格波动期)销毁代币以支持币价。
- 价值支撑:通过持续减少流通量,对冲市场抛压,增强稀缺性。
- 信任构建:团队销毁自有份额(如5%案例)可降低“内部人套现”风险,提振投资者信心。
- 生态激励:生态内应用的销毁行为(如圣诞计划)将代币价值与项目发展深度绑定。
目前BONK团队尚未公布下一阶段销毁时间表,但历史数据显示销毁频率与生态活跃度正相关。随着Solana生态应用扩展,预计更多合作项目将纳入销毁机制。社区呼吁进一步透明化销毁流程,例如通过链上实时公示销毁量,提升制度公信力。
(本文数据截至2025年5月,基于公开信息整理,投资需谨慎评估市场风险。)
BONK币的销毁制度是怎样的?
BONK币确实存在明确的代币销毁制度。其团队通过多种方式持续销毁代币,例如:
1. 开发者主动销毁:BonkInu开发者已销毁团队持有的全部BONK代币,占总供应量的5%(约5万亿枚),并将这些代币从流通中永久移除。
2. 生态应用销毁:部分Solana生态应用会将使用的BONK代币定期销毁,例如计划在圣诞节前销毁一万亿枚。
3. 用户自主销毁功能:项目方推出工具允许用户自行发起销毁操作,进一步减少市场流通量。
该制度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代币总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发,从而可能提升长期持有者的资产价值。
BONK代币销毁对价格有何影响?
代币销毁通常会减少市场流通量,可能对价格产生积极影响。例如:
- 2024年9月,BONK宣布销毁计划后,其价格单日涨幅达33%,并创历史新高(0.000052568 USDT)。
- 持续的销毁行为可能降低通胀压力,增强市场对代币稀缺性的预期,从而支撑或推高价格。
但需注意,加密货币价格受市场情绪、整体行业趋势等多重因素影响,销毁制度仅为其中一环。
BONK的总供应量如何变化?
BONK代币的总供应量不可增发,仅通过销毁机制逐步减少。根据公开信息:
- 初始总供应量未明确披露,但已知团队已销毁约5%(5万亿枚),且生态应用计划进一步销毁(如一万亿枚)。
- 每次销毁都会永久削减市场流通量,例如开发者销毁后,剩余代币需重新计算占比。
这一机制与比特币的减半类似,旨在通过控制供给影响代币经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