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币(Pi Network)由斯坦福大学博士团队于2019年3月14日正式推出。该团队由三位核心成员组成:
- 尼古拉斯·科洛梅尔(Nicolas Kokkalis):项目首席技术官,负责技术架构设计;
- 范教授(音译,Pan Cheng,音似):尼古拉斯的妻子,来自中国贵州,作为团队核心开发者参与项目创建;
- 文迪·陈(Vince Pham,音译):另一位关键开发者,具体技术领域未明确提及。
该项目最初以“手机挖矿”为亮点,通过移动应用程序降低加密货币获取门槛,吸引了全球超4000万用户参与。
开发团队专业背景多元,包含:
1. 计算机科学家(2名):负责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如共识机制设计;
2. 人类学家(1名):研究用户行为模式,优化社区治理机制。
这种跨学科组合使Pi币在推广初期既注重技术创新,也强调用户体验与社区生态建设。
- 2019年3月14日:项目正式上线,选择此日既致敬圆周率π,也象征技术探索精神;
- 2025年2月20日:Pi币登陆OKX等主流交易所,标志着其从封闭测试转向公开市场交易;
- 2025年主网上线:计划实现完全去中心化,拓展支付、社交等应用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团队背景深厚且用户基数庞大,Pi币的实际价值仍需结合其技术落地进展和市场需求综合评估。
Pi币由斯坦福大学博士团队于2019年创立,核心成员包括三位学者:两位计算机科学家和一位人类学家。团队旨在通过简化挖矿流程(如手机挖矿、社区治理)降低区块链参与门槛,并以“未来万亿市值”为概念吸引用户。其中,创始人尼古拉斯的妻子范教授(中国贵州人)也是核心成员,参与项目初期开发。
团队依托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资源,采用“恒星共识协议”(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替代传统高能耗的PoW机制,降低能源消耗并提升效率。此外,Pi币兼容ERC-20标准,可与以太坊网络交互,增强流通性。技术底层由PCHAIN Network(由斯坦福团队建立)支撑,强调智能合约与交易安全性。
自2019年3月14日(π日)上线以来,团队通过移动App推广,用户仅需注册、签到即可参与挖矿,迅速积累超4000万用户。2025年计划主网上线,并与欧意交易所合作开放交易,逐步构建支付、社交等应用场景。团队持续优化共识机制与生态建设,试图平衡去中心化与用户友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