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基金会最近公布的升级路线图显示,2025年Q2将启动「大都会升级」。核心开发者透露,Layer2网络交易速度有望从目前的2000TPS提升到20000TPS。这个消息直接刺激了矿工群体的神经,毕竟更便宜的手续费意味着更多DApp会迁移到以太坊生态。
话说回来,我前两天在首尔区块链峰会听到个有意思的观点。有位做DeFi聚合器的开发者说,「Layer2费用降到1美分后,用户批量操作的频率会暴涨」。这不就跟当年智能手机价格跌破100美元带来的普及效应一个道理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近放风说,会重新评估以太坊现货ETF申请。有意思的是,BlackRock和富达这对老对手,居然在6月份同时更新了申请文件。要知道上次这俩机构同时出手还是在2021年的比特币ETF争夺战。
所以别小看这个信号,当年比特币ETF通过前,SEC也是先放风再突然点头。如果以太坊ETF能在2025年底获批,光是机构资金的虹吸效应就够让币价再冲一波。不过得提醒句,现在市场对利好兑现的警惕性比以前高多了。
链上监测显示,5月有超过30个休眠超3年的巨鲸账户突然转移ETH。其中有个地址在2017年存入10万ETH,最近突然转到Coinbase。这操作就像老股民突然把压箱底的股票拿出来交易,背后肯定有说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巨鲸账户的平均持仓成本不到800美元。按现在3500美元的价格算,人家还没到翻倍止盈的位置。但考虑到合规交易所的提币手续费,这种大规模转移确实说明有人在押注更大的涨幅。
最近几个月,以太坊矿工费收入连续5个季度超过比特币。别看现在平均每笔交易只有2美元,但Arbitrum和OpTIMism这些Layer2的交易量已经是以太坊主网的3倍。这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基础设施竞赛,谁先铺好管道谁就能收过路费。
其实呢,Gas War的本质是资源争夺。当更多人用ETH支付手续费,自然会形成通缩效应。2024年销毁的ETH价值已经占到新增发行量的70%,这个比例到2026年可能突破100%关卡。
首先说监管风险,欧洲证券监管局最近把以太坊交易纳入重点监控名单。其次是技术风险,虽然EIP-4844升级在即,但智能合约漏洞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后是市场情绪,现在持有ETH超过半年的地址比例降到42%,比去年降了15个百分点。
说白了,现在这波行情有点像2017年Q4的复刻版。当时也是各种利好预期叠加,但冲高6000美元后突然暴跌。所以建议普通投资者用定投策略,别学某些人All in梭哈。毕竟市场总在预期和现实之间反复横跳。
为什么有观点认为以太坊能在2026年初涨到8000美元?
渣打银行提到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技术升级,比如danksharding分片技术,能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手续费,吸引更多用户。其次是应用场景扩大,比如区块链游戏和RWA(现实资产代币化)的推进,像MakerDAO这类项目可能带动ETH需求。最后是市场情绪,目前ETH持有者数量在增加,加上比特币减半事件可能带动整体加密市场热度。
除了渣打银行,还有其他机构支持这个预测吗?
部分机构和分析师持类似观点。比如php中文网提到有预测认为ETH可能在2026年第一季度触及8000美元,甚至可能突破更高价位。易速区块链的预测则显示2026年ETH可能涨至7465美元,虽略低于8000美元目标,但方向一致。不过也有观点认为8000美元只是短期目标,长期可能冲向26000-35000美元,但需要更长时间兑现。
这个预测存在哪些不确定性?
最大风险是加密市场波动性本身。比如比特币价格波动可能拖累ETH,或者全球监管政策收紧(如美国ETF审批受阻)会打击市场信心。技术方面,若以太坊升级进度滞后,或竞争对手(如Solana等高性能链)抢占市场份额,也可能削弱其增长动能。此外,RWA和游戏等应用场景的实际落地效果,目前还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