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盟委员会最新声明,双方已就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当地时间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宣布,中欧同意通过研究设定电动汽车“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原定2024年实施的高额关税政策。这一进展标志着持续数月的贸易争端出现实质性突破,为中欧经贸关系注入新活力。
回溯争端背景,2024年欧盟曾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45%的关税,意图通过保护本土产业。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持续攀升(2023年出口量突破120万辆),欧盟内部对“关税壁垒”的争议逐渐加剧。此次谈判转向“最低价机制”,既是对贸易摩擦的灵活应对,也折射出欧洲市场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根据协议框架,双方将协商确定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最低进口价格,确保其不会因低价倾销冲击本地车企。这一机制既保留了欧盟对产业保护的诉求,又为中国车企留出合理竞争空间。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或参考日韩与欧盟过往的贸易协定模式,通过价格门槛而非直接关税,实现“软着陆”式贸易调节。
对中国车企而言,若关税取消,欧洲市场将重开大门。以比亚迪、蔚来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有望加速欧洲布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销量同比增长67%,若关税壁垒解除,预计2025年出口量将突破180万辆。
对欧盟而言,此举可缓解消费者对电动车价格飙升的焦虑。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维持高关税,欧洲电动车均价或上涨2万欧元,抑制市场增长。而引入最低价机制,既可遏制低价冲击,又可借助中国供应链降低整车成本。
尽管谈判取得进展,但关键细节仍待敲定。例如,最低价格标准如何制定、技术参数如何界定等,均需双方进一步磋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专家表示:“车企正密切关注谈判动向,若价格门槛设定合理,欧洲市场或成中国车企今年最大增长极。”
当前,欧盟委员会已启动内部评估程序,预计6个月内完成最终协议签署。这一进展不仅关乎贸易政策调整,更被视为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风向标——当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正成为破局关键。
根据中欧最新共识,欧盟计划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原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最高可达35.3%)。具体而言,若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电动汽车价格低于设定的最低标准,将触发关税;若高于该价格则无需缴纳额外关税。这一机制自2025年4月起进入谈判阶段,旨在平衡贸易保护与市场开放需求(参考知识库文档2、3、4、5)。
中国车企将直接获得欧洲市场准入优势,降低关税壁垒带来的成本压力。例如,此前欧盟计划对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征收高额关税,新规实施后出口成本有望减少。但需注意,最低价格机制可能迫使企业调整欧洲定价策略,需平衡利润与市场竞争力。同时,欧洲本土品牌(如特斯拉、大众)的竞争压力仍存,中国车企需强化技术与品牌建设(知识库文档3、4、5)。
此次协议标志着中欧在新能源领域贸易争端的实质性缓解,可能为其他行业(如光伏、电池)的关税谈判提供参考。长期来看,欧盟依赖中国产业链的低成本优势,而中国需要欧洲市场扩大出口,双方存在持续合作动力。不过,具体执行细节(如最低价格标准)仍需谈判,不排除局部摩擦的可能性(知识库文档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