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市场波动加剧,比特币交易纠纷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特殊挑战,当事人起诉要求返还比特币或索赔的诉求普遍难以获得法院支持。
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判例,因比特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其交易行为违反《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银发[2021]237号)规定,法院通常认定相关民事行为无效。2023年某案件中,投资者陈某起诉要求返还价值600万元的比特币,法院以"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为由驳回起诉。
在涉及比特币挖矿机的纠纷中,司法机关同样持审慎态度。2024年河南禹州法院审理的一起矿机买卖纠纷显示,尽管法院受理案件,但最终以"交易目的涉及非法金融活动"为由判定合同无效。主审法官特别指出:"虚拟货币相关合同违反公序良俗,属于《民法典》第153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司法实践中,即便个别案件进入审理程序,执行环节也面临现实困境。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王某某解释:"比特币的匿名性、跨境性特征导致权属认定困难,且我国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交易服务,这使得判决执行缺乏操作路径。"
法律专家提醒:投资者应高度关注2021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相关规定,目前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作为支付工具流通,相关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建议在权益受损时优先通过行政投诉等非诉途径解决,必要时应咨询专业律师评估风险。
当前司法实践表明,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索比特币存在重大法律障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虚拟货币交易监管,投资者应充分认识此类资产的法律风险,谨慎决策避免损失。
< strong >比特币相关纠纷能否通过诉讼解决?< /strong >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涉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纠纷,法院一般不予受理或驳回诉讼请求。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交易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比特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因此由此产生的权益不受法律保护。例如,北京市高院曾裁定因比特币引发的返还请求不予支持,法院认为此类纠纷不符合民事诉讼受理范围。
< strong >比特币借贷纠纷法院为何不支持?< /strong >
法院不支持比特币借贷纠纷的核心原因是其法律性质不明确。根据裁判案例,比特币被认定为“虚拟商品”,但我国法律尚未将其界定为可受保护的物权或财产权利。此外,比特币交易常涉及非法集资、洗钱等风险,法院通常以“违背公序良俗”为由认定合同无效(如《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故不支持返还比特币的诉求,仅可能处理涉事双方的货币资金部分。
< strong >购买比特币矿机纠纷如何处理?< /strong >
若因购买比特币矿机产生纠纷(如卖方未发货),法院虽可能受理合同纠纷,但最终会以合同“违反国家政策”为由判定无效。例如,禹州市法院曾审理一起矿机买卖案,原告支付600万泰达币后卖家拒发货,法院最终认定合同无效,仅支持返还已支付的法定货币部分,而与比特币相关的损失则不予保护。此类案件中,法院侧重于处理现实财产损失,而非虚拟货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