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银发〔2021〕237号),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既不具备法偿性,也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这意味着,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虚拟商品”,而非国家承认的金融资产。
1. 民事法律行为可能无效
若投资者参与虚拟货币交易或相关衍生品投资,且行为被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如涉及洗钱、诈骗等),相关合同或交易行为将被认定为无效。典型案例显示,部分投资者因参与非法交易平台的虚拟货币交易,最终损失全部本金且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追偿。
2. 不受法律保护的高风险投资
政策明确指出,任何法人或个人投资虚拟货币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例如,2023年某地法院判决中,一位投资者因购买某“空气币”亏损500万元,法院以“虚拟货币投资不受法律保护”为由驳回其维权诉求。
3. 涉嫌违法活动的连带责任
虚拟货币常被用于非法交易(如跨境洗钱、黑市交易),若投资者账户被用于此类活动,可能面临行政调查甚至刑事责任。2022年某案件中,一名投资者因协助转移赃款,被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刑。
- 交易平台的非法性: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代币融资平台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2021年后已全面清退。
- 境外交易的连带风险:即便通过境外平台交易,若服务对象包含中国境内居民,仍可能被认定为非法。
- 衍生品交易的禁令:包括期货、杠杆交易等衍生品业务,均被列为“非法金融活动”。
1. “稳赚不赔”骗局:如某虚拟货币宣称“年化收益300%”,实为资金盘跑路套路;
2. 虚假项目包装:虚构区块链技术、伪造海外背景等诈骗手段;
3. 社交裂变诱导:通过“拉人头返利”发展下线,涉嫌传销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投资者可通过持牌金融机构推出的区块链相关基金、数字货币概念股等合规渠道参与市场,例如:
- 上市银行发行的金融科技主题理财产品;
- 证监会批准的区块链技术ETF基金;
- 商业银行提供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投资。
小编建议:虚拟货币投资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不仅面临价值归零风险,更可能触发法律后果。建议普通投资者远离高风险投机,选择受监管的金融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1. 投资虚拟币在中国是否合法?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投资虚拟币本身不直接构成违法,但相关交易活动被严格限制。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非法集资、洗钱等与虚拟货币相关的非法金融活动。若投资行为涉及上述情形,则属违法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2. 虚拟币投资的主要法律风险是什么?
- 不受法律保护:投资损失需自行承担,若遭遇诈骗或平台跑路,追偿难度大。
- 涉嫌非法金融活动:拉人投资虚拟币可能构成传销、非法集资等犯罪(参考华律网)。
- 合同效力问题:以虚拟币交易为标的的协议可能因违反公序良俗被法院认定无效(如“稳赚不赔”承诺)。
3. 虚拟币交易为何被限制?
国家禁止虚拟币相关业务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1. 金融安全:虚拟币价格波动剧烈,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 监管漏洞:其匿名性易被用于洗钱、赌博等非法活动(如澎湃报道的“爆雷”案例)。
3. 法律定性:根据《民法典》,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无效,虚拟币交易因此缺乏合法性基础。
综上,尽管个人持有虚拟币未被明令禁止,但买卖、投资及推广相关活动均存在高法律风险,建议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