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已明确界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这意味着,任何涉及虚拟货币的交易、兑换、炒作行为均游走在法律边缘。
核心要点:
- 交易所运营涉嫌"开设赌场罪"
- 发币行为构成"非法集资/传销"
- U商套现可能触犯"洗钱""帮信罪"
- 合约交易被认定为"赌博罪"
根据华律网法律解读,公民持有虚拟货币本身不违法,但该资产不受法律保护。2023年浙江某法院判例显示,因比特币被盗起诉维权的案件,法院以"标的物非法"为由不予受理。这印证了监管部门"风险自担"的立场。
场外交易陷阱: OTC交易中78%存在欺诈(2024公安部数据),常见"假代付""钓鱼收款"手法
跨境资金流动: 利用微信/支付宝买卖虚拟币,可能触发反洗钱监测系统自动报警
推广返佣模式: 三级分销链式发展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已有超200人因此被判刑
2025年4月最高法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将严厉打击"以区块链技术为幌子的新型犯罪"。近期广东、福建已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虚拟货币"挖矿"背后的洗钱网络。
监管信号:
- 公安部"净网2025"行动新增虚拟货币追踪模块
- 税务总局明确要求申报加密资产交易所得
- 银行升级风控系统,对频繁虚拟货币交易账户实施冻结
立即停止参与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
已持有资产者应通过合法合规渠道进行资产处置
警惕"元宇宙""NFT"等新概念包装的虚拟货币骗局
发现可疑交易及时向"12381"反诈专线举报
小编建议: 在数字经济时代,合法合规是保障财产安全的前提。投资者应清醒认识到,所谓"虚拟货币财富自由"的神话背后,隐藏着法律制裁与血本无归的双重风险。守住法律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公安部官网、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
国内哪些虚拟币相关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以下虚拟币相关行为被明确禁止或可能构成违法:
1. 发行或交易炒作:未经许可的代币发行融资(ico)、虚拟货币交易、场内外币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
2. 交易所运营:境内设立虚拟货币交易所或提供交易服务,可能被认定为“开设赌场罪”或“非法经营罪”。
3. 合约及返利行为:提供高杠杆合约交易或返佣推广,涉嫌“赌博罪”或“组织赌博罪”。
4. 资金违规流转:通过银行卡、支付宝等进行虚拟币交易结算,可能涉及“洗钱”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
参与虚拟币交易可能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1. 刑事责任:若参与发币、交易所运营或合约平台,可能面临“非法集资”“传销”“洗钱”等刑事指控,最高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 行政处罚:个人交易虽未直接违法,但资金链路若被认定违规,可能被冻结账户或罚款。
3. 财产损失:多数虚拟币项目涉嫌诈骗或价格操纵,且境内无法律保护,亏损通常无法追回。
如何确保虚拟币交易不触犯中国法律?
根据监管要求,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参与境内交易:中国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任何平台或个人不得提供交易服务。
2. 警惕资金通道:使用银行卡、支付工具进行虚拟币交易可能被追责,境外平台交易也存在风险。
3.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泄露身份证、银行账户等信息,防止被用于非法活动。
4. 及时举报违规行为:若发现发币、交易所运营等行为,应向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报告。
(注:中国央行等多部门于2021年明确要求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以上内容基于现行法规及公开案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