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鑫慷嘉2025年3月四周年庆典公开信息显示,当时宣称有90万成员。但到了2025年6月平台爆雷时,多家媒体报道称其会员数已达200万人,甚至有传言提到180万这个中间值。这三个数字差距明显,其实反映了平台不同阶段的运营策略。
有意思的是,平台早期通过"人均收入超华为京东"等夸张宣传制造声量,2024年10月后却突然收紧信息源。当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调查时,深圳注册公司已人去楼空,贵州总部也早在2月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从90万到200万的增长曲线特别值得玩味。根据投资人黄铮的自述,仅2025年5月就有1.2亿新资金涌入,这说明平台崩盘前仍在加速拉人头。更夸张的是,某些团队长通过租豪车摆拍、虚假慈善等手段疯狂吸纳成员,甚至有宝妈刷爆28张信用卡追加投资。
这种指数级增长明显不符合正常商业逻辑。就像"庞氏骗局之父"伯尼·麦道夫做过的,用后期投资者的钱支付前期收益,直到新资金跟不上提现需求。鑫慷嘉设置的"四大战区+9级晋升制",本质上就是个传销模型——拉50人当旅长抽成15%,拉500人送假豪车。
2025年6月25日提现系统崩溃后,自称黄先生的账号在群聊里留下"财富与智商不匹配"的羞辱性发言,彻底撕碎伪装。链上数据显示,主谋在48小时内转走18亿USDT(约129亿人民币),而冻结资金只剩1亿多,追回难度极大。
这里有个关键细节:百度百科词条显示平台实缴资本为0元,也就是说这个估值百亿的"庞然大物",实际运营资金几乎为零。更讽刺的是,所谓"迪拜黄金交易所中国分站"的招牌,DGCX官方连续三次声明从未授权,但投资者仍前赴后继。
在我看来,这场骗局暴露的最大问题不是诈骗手法有多高明,而是大众对"躺赚"的执念。每天1%收益、央企背书、军衔晋升制,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就像潘多拉魔盒,让普通投资者失去基本判断。
举个例子,有团队长放言"中国有6亿人月入不足1000,都是新鲜韭菜"。这种赤裸裸的收割逻辑,竟然有那么多人主动配合。建议大家记住个简单公式:承诺收益越高,本金消失越快。毕竟银行存款年化3%都要缴税,哪来天天赚1%的好事?
最后提醒:当湖南、四川等地多次发布风险预警时,如果及时收手还有机会止损。这种"博傻心理"要不得——总觉得自己不是最后一棒,结果往往就是最后一棒。
鑫慷嘉成员数量说法不一,为何不同报道差异这么大?
网上能看到三种数据:2025年抗洪时说有190万成员,四周年庆典时提过90万成员,最近爆雷事件又出现200万投资者的说法。其实呢,这些数字可能对应不同业务板块,或者存在宣传水分。特别是打着"多劳多得"旗号发展下线的模式,很容易出现数据虚高的情况。
200万投资者涉及130亿资金,这事跟成员数有啥关系?
根据金融监管部门通报,鑫慷嘉涉嫌用虚拟货币理财吸引投资人,单日收益率承诺1%。这种高回报诱导下,参与者可能既算投资人也算所谓"成员"。200万这个数字很可能包含了这类投资群体,和正常企业员工数量完全是两码事。
深圳金融部门已介入调查,成员还能信任这家公司吗?
官方明确指出该平台存在非法集资行为,现在公司实控人跑路海外还出言讽刺。这种情况下,别说普通成员,连投资者都要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建议相关人员赶紧保留证据,配合警方做笔录登记损失情况。